1977年出生于福建莆田的黄智清,从小受木雕艺术熏陶。1999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雕塑专业。毕业后出国深造,先后游历马来西亚、越南、日本、西班牙等国后定居阿根廷。2014年回国,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文寿。黄智清长期接受传统美术教育,又深受西方艺术思想影响。
“我喜欢沉醉在雕刻刀与木头之间的灵魂塑造。”
黄智清说,雕塑材料各种各样,但他更喜欢木头。木头独具的历史感本身就是一种力量。这种力量与思想碰撞,总是能激发超乎想象的艺术张力。
看到路边不起眼的木根、木头,黄智清习惯蹲下来,研究其形,所以他的工作室堆放着各种奇形怪状的木头。大自然的恩赐,经过一番雕琢打磨,不起眼的木头总能焕发出新生命。朽木新生,黄智清的这一习惯影响周边朋友,朋友说:“现在我们在路边看到木头,都要停下来多看两眼。”
在雕塑家黄智清眼里,木材天然切割下来的形状就是一种无声语言。
当看到这三个枝杈的木头时,黄智清就想到 ‘贪、嗔、痴’的主题。
《贪嗔痴》创作现场
“ ‘贪、嗔、痴’不是具体的某个人,用非常具象的语言,不合适。”黄智清分享他的创作历程。用现代抽象表达,作品的无边想象,则让观者自行完成。这正是艺术家创作的乐趣之一。
《贪嗔痴》创作进行中
不是具象的任何人,却根植于每个人心中。“贪、嗔、痴”三者彼此纠缠,人因此沉沦。作品创作过程中,不断雕刻,不断打磨,不就正是一场关于“人的修炼”么。人只有不断“修自己”,才能使“贪嗔痴”低下头,最终超越自我。
《大道至简》,荣获2018年“艺鼎杯”现场创作金奖
《大道至简》是他的转型之作。三角形、四边形、圆形等现代简约线条勾勒整体造型,人物脸部轮廓则用传统写实笔触,简约而不失内涵。整个作品打破传统手法,现代抽象线条与传统细腻脸部互相衬托,争相辉映,虚实之间,大道至简。愈看愈发生动。
老子手上的《道德经》,采用金箔,“金”与“经”谐音。“知足常乐”是老子留下的教诲,但它却在社会发展中渐行渐远。当下社会对金钱的欲望与观念,的确值得我们深思。
黄智清作品《梵高》
如果说《大道至简》是其转型之作,那黄智清的《梵高》则是用创作表达当下艺术家的心声。《梵高》以梵高《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》为原型,用三维立体木雕呈现平面画像。